题目

案例2  新建高速公路项目【素材】某省拟建设一条从A市到B市、双向8车道的江济高速公路,项目共投资70亿元,公路全长230 km,设计行车速度120 km/h,路基宽28 m,工程新建特大桥梁2座(其中1座跨C河大桥)和大桥1座,设置3个收费站和5个服务区。属大型建设项目,预计建设前后区域声级变化5~11 dB(A)。经环评人员现场踏勘,江济高速公路途经65个村庄,并将穿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活动带。C河段大桥下游7 km处有D县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A市和B市都有火电厂,粉煤灰运回自己的贮存场堆放。该工程所在区域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森林覆盖率约40%,均为人工森林和天然林。【问题】根据所提供的素材,请回答以下问题:1.有关生态影响的工程分析内容主要有哪些?2.请说明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重点内容有哪些。3.请确定本项目噪声评价等级,并简述理由。4.评价运营期噪声影响,需要的主要技术资料有哪些?5.请阐述6项保护耕地的措施。6.桥梁运营期环境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参考答案】

1.有关生态影响的工程分析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有关生态影响的工程分析内容主要有:

(1)工程涉及的2座特大桥梁和l座大桥的名称、规模、点位;跨河大桥水中墩的数量、规模及其施工方式。

(2)高填方路段的占地类型和数量,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情况。

(3)边坡防护:主要为深挖路段,弃渣场设置及其占地类型、数量。

(4)主要取土场设置和其恢复设计,公路采石场及沙石料场情况:

(5)营运期永久占地及施工期临时征用土地的数量及其他基本情况等。

2.请说明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答: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重点内容有:

(1)评价区的生态现状:沿线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类型、生态功能,包括涵养水源、水土流失防治等生态功能规划。森林覆盖率、生物量、生产力、生物多样性调查,有无珍稀濒危受保护植物物种。沿线气候特征、土壤状况、地形地貌水文情况及地下水文分布调查。

(2)评价区的生态环境敏感目标: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名称、种类、保护级别、数量及生存状况,包括食源地、栖息地、繁殖场所、迁徙路线等是否受工程影响,影响程度和范围,以及工程建成后的发展趋势。河流水生生态结构类型和保护状况,有无珍稀濒危鱼类及经济鱼类,有无“三场”分布等:沿线水源地及取水口保护和规划情况,目前面临的问题等。

(3)评价区现存的环境问题。包括森林功能退化、天然林向人工林转变、水土流失、泥石流坍塌滑坡等现象发生的区域和范围。保护物种种群面临的生态压力和问题,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动物种群的影响和干扰,指出相关问题的类型、成因和发展趋势。

3.请确定本项目噪声评价等级,并简述理由。

答:本项目噪声评价等级确定为一级。

理由:江济高速公路建设前后区域声级变化5~11 dB(A).江济高速公路途经65余个村庄,涉及人口众多;声环境功能区为居民集中区,噪声影响声级变化幅度较大,且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 HJ 2.4-2009)的规定,确定本项目噪声评价等级为一级。

4.评价运营期噪声影响,需要的主要技术资料有哪些?

答:(1)工程技术资料:公路路段、道路结构、坡度、路面材料、标高、交叉口、道桥数量:

(2)车流情况:分段给出公路、道路昼间和夜间各类型车辆的平均车流量、车速、车型;确定沿线村庄与公路的相对位置、距离及高度差;

(3)环境状况:公路至预测点之间的地面类型,公路与预测点之间的声传播障碍物(如树林、灌木等)的分布情况,地形高差等以及风向、风速、气温、湿度等气象资料;

(4)敏感点参数:敏感点名称、类型、所在路段、桩号(里程)和路基的相对高差、人口数量、沿线分布情况、建筑物的朝向、楼房层数、现状背景噪声和拟采用的评价标准等。

5.请阐述6项保护耕地的措施。

答:保护耕地的措施主要有:

(1)合理选线,尽可能少占耕地:临时占地选址也应尽可能避开耕地。

(2)以桥代路,采用低路基或以桥隧代路基,少占用耕地。

(3)保留表层土壤,对于临时占用耕地,建设完工后及时回填表土,复垦为耕地。

(4)合理设置取、弃土场位置。

(5)充分利用A市及B市电厂粉煤灰作为路基填料,减少从耕地内取土。

6.桥梁运营期环境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答:桥梁营运期的风险主要是运输危险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危险品泄漏对下游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环境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及建议如下:

(1)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并设置事故应急水池。当发生事故后及时切断桥面径流与河流的导排关系,将事故废水全部收集到应急水池集中处理,避免直接排入河流:

(2)设置防撞护栏:

(3)提高桥梁建设安全等级;

(4)在桥入口处设置警示标志和监控设施,运输危险品的机动车辆车身侧面需印有统一的标志:

(5)限制运输危险化学品车辆的速度;

(6)加强危险化学品车辆的运输管理,颁发“三证”(驾驶证、押运证、准运证)方可运输危险品,并实施运输危险品车辆的登记和全程监控制度:

(7)制定完善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8)有货物滴漏遗撒或危险化学品的超载车辆禁止上桥,防止滴漏遗撒货物因雨水冲刷造成C河污染;

(9)公安部门、运输管理部门以及消防部门可以为危险化学品车辆指定特殊的行驶路线,使其停在指定的停车区域。

【考点分析】

公路项目为历年案例分析考试必考的行业案例,属于高频考点,考生应当对公路项目有足够的重视。公路项目一般的主要考点为生态影响、声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本题是根据2008年真题改编而成的。2012年又考过一次类似的考题,考点亦有雷同。

1.有关生态影响的工程分析内容主要有哪些?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二、项目分析(1)分析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环境影响的因素和途径,识别产污环节、污染因子和污染物特性,核算物耗、水耗、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源强”。

举一反三: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工程分析一般应当把握如下要点:

(1)工程组成完全。即把所有工程活动都纳入分析中,一般建设项目工程组成有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和环保工程。工程分析中必须将所有的工程建设活动,无论是临时的还是永久的,施工期还是运营期的,直接或相关的都考虑在内。

(2)重点工程明确:造成环境影响的工程,应作为重点的工程分析对象,明确其名称、位置、规模、建设方案、施工方案和运营方式等。一般还应将其涉及的环境作为分析对象,因为同样的工程发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其影响作用是不一样的。

(3)全过程分析:生态环境影响是一个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必须做全过程分析。一般可将全过程分为选址选线期(工程预可研期)、设计方案期(初步设计与工程设计)、建设期(施工期)、运营期和运营后期(结束期、闭矿期、设备退役期和渣场封闭期)。

2.请说明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判定评价范围内环境敏感区;(2)制定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方案”。

举一反三: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至少要进行两个阶段: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前要进行初次调查与现场踏勘:环境影响评价中要进行详细勘测与调查。

考生在回答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类问题时,要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环境》中的内容并结合考题背景来回答。

3.请确定本项目噪声评价等级,并简迷理由。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3)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举一反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HJ 2.4-2009)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于2009年12月23日颁布,于2010年4月1日正式实施。“新”导则与“旧”导则的区别之一为:建设项目规模不再作为评价等级的判据。请广大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熟读新导则的各项条款。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HJ 2.4-2009) 5.2“评价等级划分”和6.1“评价范围的确定”规定:

5 2 1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一般分为三级,一级为详细评价,二级为一般性评价,三级为简要评价。

5.2.2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GB 3096规定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性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到5dB(A)以上(不含5 dB (A)),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按一级评价。

6 1 3城市道路、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上线路和水运线路等建设项目:a)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一般以道路中心线外两侧200 m以内为评价范围。

4.评价运营期噪声影响,需要的主要技术资料有哪些?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制定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方案”。

举一反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HJ 2.4-2009) 8.1.3“预测需要的基础资料”中规定:8.1.3.1声源资料

建设项目的声源资料主要包括:声源种类、数量、空间位置、噪声级、频率特性,发声持续时间和对敏感目标的作用时间段等。

8.1.3.2影响声波传播的各类参量

影响声波传播的各类参量应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取得,各类参量如下:

a)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

b)声源和预测点间的地形、高差。

c)声源和预测点障碍物(如建筑物,围墙等;若声源位于室内,还包括门、窗等)的 位置及长、宽,高等数据。

d)声源和预测点间树林、灌木等的分布情况,地面覆盖情况(如草地、水面、水泥地面、土质地面等)。

5.请阐述6项保护耕地的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2)分析生态影响防护、恢复与补偿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6.桥梁运营期的环境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五、环境风险评价(2)提出减缓和消除事故环境影响的措施”。

举一反三:

环境风险评价是当前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公路风险考题首次出现是在2006年的公路案例考题中,其涉及了公路经过跨河桥梁时应关注的问题,实际上考的就是运输危险品的车辆经过桥梁段时发生事故的环境风险的问题。而2007年公路案例考题,其中一问要求指出公路运营期的水环境风险。2008年又考了相似的内容,可见对水环境风险的关注。

多做几道

案例2   涉自然保护区高速公路竣工验收项目【素材】某高速公路工程于2009年取得环评批复,2010年3月开工建设,2012年9月建成通车试营运。路线全长160 km,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100 km/h,路基宽度26m,设互通立交6处,特大桥1座,大中小桥若干:服务区4处,收费站6处,养护工区2处。试营运期日平均交通量约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测交通量的68%。建设单位委托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环评文件载明:路线在Q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某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实验区内路段长限制在5 km之内:实验区内全路段应采取隔声和阻光措施;沿线有声环境敏感点13处(居民点12处和S学校),S学校建筑物为平房,与路肩水平距离30m,应在路肩设置长度不少于180 m的声屏障;养护工区、收费站、服务区污水均应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1996)二级标准。初步调查表明:工程路线略有调整,实际穿越Q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路段长度为4.5 km,全路段建有声屏障(非透明)或密植林带等隔声阻光措施;沿线声环境敏感点有11处,相比环评阶段减少2处居民点:S学校建筑物与路肩水平距离40 m,高差未变,周边地形开阔,路肩处建有长度为180 m的直立型声屏障:服务区等附属设施均建有污水处理系统,排水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 -级标准设计。【问题】1.对于Q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对于居民点,声环境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为确定声屏障对s学校的降噪量,应如何布设监测点位?4.按初步调查结果,污水处理系统能否透过环保验收?说明理由。

案例3  某井工煤矿竣工验收调查【题材】某井工煤矿于2011年10月经批准投入试生产,试生产期间主体工程运行稳定,环保设施运行正常,拟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08年8月获得批复,批复的矿井建设规模为3.00 Mt/a。配套建设同等规模选煤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储装运工程和公用工程。场地平面布置由矿井工业场地、排矸场、进矿道路、排矸场道路等四部分组成。工业场地(含道路)占地40.0m2,矿井井田面积1 800 hm2,矿井开采采区接替顺序为“一采区一二采区一三采区”,首采区(一采区)为已采取,服务年限10年。环评批复的主要环保措施包括:3台20 t/h锅炉配套烟气除尘脱硫系统,除尘效率95%,脱硫效率60%;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600 m3/d,采用二级生活处理工艺;矿井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1.0亿m3,配套建设拦挡坝、截排水设施;对于受开采沉陷影响的地面保护对象留设保护煤柱。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单位初步调查获知:工程建设未发生重大变动,并按环评报告书与批复要求对受开采沉陷影响的地面保护对象留设了保护煤柱。试生产期间矿井与选煤厂产能达到2.20 Mt/a。生活污水和矿井水处理量分别为480 m3/d、8 000 m3/d。3台20 t/h锅炉烟气除尘脱硫设施建成投入运行,排矸场拦挡坝、截排水工程已建成。调查发现,2010年8月批准建设的西气东输管线穿越井田三采区。环评批复后,与本项目有关的新颁布或修订并已实施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6-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2348-2008)。【问题】1.指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中,还需补充哪些工程调查内容?2.确定本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生态调查范围。3.在本项目声环境验收调查中,应如何执行验收标准?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调查还需补充哪些工作?5.判断试生产运行工况是否满足验收工况要求,并说明理由。

一、工程概况及评价因子1.根据火电项目污染类型,列表形式给出环境敏感目标基本情况、给出分布图。2. 《火电厂大气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注意汞排放限值要求。3.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已批复的当地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未划定的,请当地环保部门确认。根据项目所处区域特点,合理确定。如在项目南侧紧邻巷道,执行GB12348-2008的4类标准。火电厂的地块:厂址、灰场。厂址:污染型灰场:重点分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生态的影响、扬尘的影响。二、工程分析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四、环境影响预测五、污染防治措施六、清洁生产七、总量控制八、公众参与九、结论十、火电项目需注意的问题

房地产开发及大型综合商场的建设项目(社会区域类)特点:类型较多,形式、规模、内容多种多样,其环境影响复杂多样,且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多位于城市市区内或划定的开发区内,一般生态影响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除非涉及特殊或重要的生态保护目标),但其施工复杂的环境影响却不容忽视。本项目既有地上工程,也有地下工程。而且既有广场、停车场,还有上次、餐饮、娱乐等,是个比较复杂的,有一定代表的社会区域类建设项目。对相关单独项目的环评也有指导意义。一、总论或总则二、本项目的工程特点及工程分析三、环境现状四、环境影响评价五、环境保护措施六、公众参与七、结论

案例3新建堤坝式水电工程【素材】某拟建水电站是A江水电规划梯级开发方案中的第三级电站(堤坝式),以发电为主,兼顾城市供水和防洪,总装机容量3 000 MW。堤坝多年平均流量1 850m3/S,水库设计坝高159 m,设计正常蓄水位1134m,调节库容5.55X108 m3,具有周调节能力,在电力系统需要时可承担日调峰任务,泄洪水消能方式为挑流消能。项目施工区设有砂石加工系统、混凝土拌和及制冷系统、机械修配、汽车修理及保养厂,以及业主营地和承包商营地。施工高峰期人数9 000人,施工总工期92个月,项目建设征地总面积59 km2,搬迁安置人口3 000人,设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大坝上游属高中山峡谷地貌,库区河段水环境功能为Ⅲ类,现状水质达标。水库在正常蓄水位时,回水长度9 km,水库淹没区分布有A江特有鱼类的产卵场,其产卵期为3~4月。经预测,水库蓄水后水温呈季节性弱分层,3月和4月出库水温较坝址天然水温分别低1.8℃和0. 4℃。B市位于电站下游约27 km处,依江而建。现有2个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和7个工业企业的取水口均位于A江,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处理后排入A江。电站建成后,B市现有的2个自来水厂取水口上移至库区。【问题】1.指出本项目主要的环境保护目标。2.给出本项目运行期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3.本项目是否需要配套工程措施以保障水库下游最小生态需水量?说明理由。4.指出施工期应采取的水质保护措施。

该科目易错题

该题目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