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 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现在人们常在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 2011年减少了 345 万,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据报道,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为1.06,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其实还是供不应求的。
还有,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大学生显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
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高。因此,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
不必忧心大学生就业吗?
材料试图通过系列论证得出结论∶大学生就业并不难。然而其论证过程,存在不少逻辑漏洞,所以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首先,材料由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数量未必推出"劳动力从过剩变成短缺",因为原来"劳动力过剩"的数量未知,减少后的劳动力可能仍然供过于求。即使劳动力真的供不应求,但也不必然推出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供不应求",何谈大学生就业不难呢?
其次,长三角等地的"用工荒"很可能只是个例,代表不了全国的状况。何况,"用工荒"很可能仅限于部分工种和岗位,未必与大学生的就业岗位相关,另外,2015年第二季度的统计很可能只能代表阶段性现象,样本数据未必具有代表性。所以不必然由此推出"大学毕业生是供不应求的"。
再次,"受教育程度高"与"整体素质高"岗位适应能力强"三者并非同一概念,也并不存在推理关系∶整体素质还与眼界、思维能力、家庭教育等有关;岗位适应能力的评价还受到专业技能、能力—岗位匹配度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材料试图把对于某一个人来说的"整体素质高"偷换成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整体上的"素质高",但是个体所具备的属性,整体未必具备。
最后,为解决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材料提出了一些未必有效的方法。原文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即使高校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但人才市场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就算学生能够改变就业观念,但是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就业与自我期望不匹配,不能稳定就业;材料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创业风险和失败的概率,创业失败很可能再次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总之,材料无法自圆其说地证明"大学生就业不难"的结论。为了增强其论证的有效性,应当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多做几道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地球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代世界关注的热点,这一问题看似复杂,其实简单,只要我们预菜铁运用科学原理——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去对待,也许就会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关于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不管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都揭示了宇宙间事物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相对性。既然宇宙万物的运动都是相对的,那么我们观察问题时也应该采用相对的方法,如变换视角。
假如我们变换视角去看一些问题,也许会得出和一般常识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我们称之为灾害的那些自然现象,包括海啸、台风、暴雨等,其实也是大自然本身的一般现象而已。从大自然的视角来看,无所谓灾害不灾害,只是当它损害了人类利益,危及了人类生存的时候,从人类的视角来看,我们才称之为灾害。
假如再变换一下视角,从一个更广泛的范围来看,我们人类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既然我们的祖先是类人猿,而类人猿正像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扬子鳄乃至银杏、水杉等一样,是整个自然生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为什么我们自己就不是了呢?
由此可见,人类的问题就是大自然的问题,即使人类在某一时期部分改变了气候,也还是整个大自然系统中的一个自然问题。自然的问题自然会解决,人类不必过多干预。
57.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在《十力语要》(卷一)中说:“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风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无一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此等逐臭之习,有两大病。一、各人无牢固与永久不改之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则其余千途万途,一切废弃,无人过问。此两大病,都是中国学人死症。”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 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该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软实力是评判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要素之一,所以如何增强软实力就成了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其实,这一问题不难解决。既然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该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要增强软实力,只需搞好本国的文化建设并向世人展示就可以了。
文化有两个特性,一个是普同性,一个是特异性。所谓普同性,是指不同背景的文化具有相似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肯定善行,否定恶行;所谓特异性,是指不同背景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如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价值,东方文化固守集体意识。正因为文化具有普同性,所以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所接受;正因为文化具有特异性,所以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所关注。无论是接受还是关注,都体现了该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也即表明了该国软实力的增强。
文艺作品当然也具有文化的本质属性。一篇小说、一出歌剧、一部电影等,虽然一般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艺术要素取胜,但在这些作品中,也往往肯定了一种生活方式,宣扬了一种价值观念。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管是普同的还是特异的,都会被他国所接受或关注,都能产生文化影响力。由此可见,只要创作更多的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那么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就是毫无疑义的,而国家的软实力也必将同步增强。
57.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上世纪中叶,美国的波音和麦道两家公司几乎垄断了世界民用飞机的市场,欧洲的制造商深感忧虑。虽然欧洲各国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但还是采取了合作的途径,法国、德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决定共同研制大型宽体飞机,于是"空中客车"便应运而生,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态势,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于1977年一致决定组成新的波音公司,以此抗衡来自欧洲的挑战。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 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权力的制衡与监督。只要有了制衡与监督,企业的成功就有了保证。
所谓的制衡,指对企业的管理权进行分解,然后使被分解的权力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它可以使任何人不能滥用权力;至于监督,指对企业管理进行严密观察,使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处于可控范围。既然任何人都不能滥用权力,而且所有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内,那么企业的经营就不可能产生失误。
同时,以制衡与监督为原则所设计的企业管理制度还有一个固有特点,即能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因为环环相扣的监督机制能确保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无法敷衍塞责。万一有人敷衍塞责,也会受到这一机制的制约而得到纠正。
再者,由于制衡原则的核心是权力平衡,而企业管理的权力又是企业运营的动力与起点,因此权力的平衡就可以使整个企业运营保持平衡。
另外,从本质上来说,权力平衡就是权力平等,因此,这一制度本身蕴含着平等观念,平等观念一旦成为企业的管理理念,必将促成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由此可见,如果权力的制衡与监督这一管理原则付诸实践,就可以使企业运营避免失误,确保其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日常运营的平衡以及内部的和谐与稳定,这样的企业一定能够成功。

该科目易错题

该题目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