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56.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通常,迁移可被界定为先前的学习结果影响新情境中的学习或表现的过程。当今的认知心理学家将学生习得的知识区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因此迁移发生的情况可能会有∶(1)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2)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3)程序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4)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尽管预期迁移发生的 种类如此广泛,但迁移不会自然发生。吉克和霍利 约克(Gick&Holyoak,1983)曾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实验中他们使用了如下材料∶
第一则材料;涉及医生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材料。一位恶性肿瘤患者已无法采用手术治疗方案,但如不摧毁肿瘤便无法挽救其生命。有一种射线,如以足够高的强度照射肿瘤,可将其摧毁,但当以这样的强度照射肿瘤时也将摧毁肿瘤周围的健康组织;采用低强度的射线虽对健康组织不构成伤害,但对肿瘤也不产生任何作用。要使用射线摧毁肿瘤同时又不伤及健康组织,若您是医生,将采用何种办法?(正确的方案是,可从不同的方向同时向肿瘤发出射线,从而使到达肿瘤部位的射线有足够摧毁它的剂量,又不伤及周围的健康组织。)
第二则材料∶涉及具有同类结构的军事材料。守敌在通往自己据点的所有道路上都埋设了地雷,一旦道路受到过重的负荷便会自行引爆,而较轻的负荷则不会引爆。如要歼敌,攻方该如何进攻?
第三则材料∶涉及具有同类结构的火灾救援材料。即如何使用来自不同方向的水源扑救大火。
鉴于在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吉克等人让大学生阅读其中的第一则或前两则材料。对读完第一则材料的学生要求写出故事的梗概。读完前两则材料的要求写出它们在各方面的相似之处,实验人员再根据他们写出的内容做出好、中、差的评判。然后让参与实验的所有大学生阅读第三则材料并提出解决方案。
实验结果表明∶只读第一则材料的学生,之后问题的正确解决率仅为 21%,读了前两则材料且评判为"好"的学生正确率为90%,评判为"中"的学生正确率为40%,评判为"差"的正确率为 30%。
请回答∶
(1)本实验中,实验者通过其干预措施试图让学生形成哪种认知结构?由此产生了上述4 种迁移类型中的哪种迁移?
(2)实验者采用了类比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请阐述类比教学的要义。
Ⅱ.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课堂奖励(如口头表扬、奖励小红花、奖励学习用品、奖励小食品等)是小学课堂常用的教学管理方式之一。它可以即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但不适当的课堂奖励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学生学习过度依赖外部动机、忽视或弱化内部动机、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针对这些问题,某小学教导主任张丹打算以"如何规避小学课堂奖励的负效应"为题申报市级教育规划课题。他计划在本校选择一年级一班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班的课堂教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录像。然后反复观看录像,用以下观察记录表进行整理分析,以把握该校课堂奖励现状及其负效应的具体表现,并通过与该班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深度访谈,概括提出若干规避策略。
小学课堂奖励观察记录表
请回答∶
(1)该研究的课题名称在表述方式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正?
(2)该研究在样本设计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正?
(3)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预设项目与要求,指出该研究属于哪种类型的观察研究。
(4)该研究采用的是哪种观察记录方法?
(5)如果张主任想进一步就这一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应如何设计?(说明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并按照"凯米斯程序"为他具体设计研究程序。)
Ⅰ.
(1)研究者试图让学生形成“图式”认知结构。这种图式结构抽取出一类事件中共同的要素及其关系。图式认知结构属于陈述性知识,因此,本实验证明了先前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人们在随后的类似情境中采取有效行动,即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
(2)类比教学是借助学生原有熟悉的知识来帮助他们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在进行类比教学时,首先,必须确定学生拥有必要的前提知识;其次,即使提供了具有相似性的材料,学生仍可能难以发现其结构上的相似性。所以,在类比教学中,有时还必须明确地帮助学生去发现两种情境结构的相似性,即在其初始状态、目标、资源、限制、解决手段、结果等方面的相似性。
Ⅱ.
(1)课题名称表述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是“使用疑问句”,可改为“小学课堂奖励负效应的规避策略研究”或"小学课堂奖励负效应及其规避策略研究"等。
(2)样本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是“样本代表性不高”,可在该学校每个年级各随机选择1~2个班级进行研究。
(3)结构性观察(结构式观察)。
(4)事件记录法(活动记录法)。
(5)研究主体∶张主任。
研究对象∶张主任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
研究程序∶①计划∶制订课堂奖励实施计划(包含课堂奖励负效应的规避策略);②行动∶在教学中按计划实施课堂奖励;③观察∶采取课堂实录、教育随笔、教学感悟、教育叙事等方法搜集研究资料;④评价∶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成果,聚焦新问题。

多做几道

54.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最近,三(2)班品德与社会课的话题是"维护公共秩序"。倪老师先让学生们说一说去过哪些公共场所、在那里干什么,进而指导他们根据功能的不同概括出七类公共场所,最后从每种类型中挑选出一个方便调查的场所。每个学习小组都要从这七种场所的调查中概括出公共场所的一般生活规则,作为集体作业提交,并在班级里交流。
小明所在的小组恰好有七位同学,经商量决定每人调查一种场所。小明就住在剧院附近,还有亲戚在剧院上班。他自告奋勇,承担剧院调查的任务。小刚说他周末恰好会跟爸爸去看球赛,顺便可以了解体育馆的观众守则。另外五位同学则分别负责调查社区服务中心、公交车站、超市、医院和图书馆。
小明发现其他小组采取了类似的分工,他把各组去剧院调查的同学叫到一起,组队进行调查。小明的姑妈接待了调查小组,她告诉孩子们∶观众来剧院观看演出要准时入场,不能迟到,也不能早退。万一迟到早退,必须在演出间歇进场退场。观看演出时要保持安静,不能说话,不能随便鼓掌叫好,不能吃东西,不能拍照,不能接打电话,手机必须静音····剧院宣传与推广部的负责人还邀请同学们观看了一出儿童剧,让他们现场体会看戏规则的道理何在。出了剧院,小明发现剧票的背面就写有《观众守则》,但是没有提到姑妈所说的"坐中间的观众尽可能先入座,坐两旁的观众稍后入座"之类的礼仪。一位同学说,幸亏有小明姑妈的介绍,让大家了解到书面规定之外的一些公共生活礼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总结出维护剧场秩序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小明带着调查结果回到自己的学习小组,和调查其他公共场所的同学一道交流,总结公共场所一般都要遵行的行为规范。大多数情况下,小组成员都能迅速达成共识,但在"保持安静"上发生了争论。小刚说∶在体育馆看球赛时不一定要保持安静,反倒可以呐喊鼓掌吹号击鼓,为球队加油助威。小刚的异议令人不快,但是大家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实话,所以在小组研究报告中,除了陈述一般规则之外,还讲到了一些例外。
这份研究报告获得了全班最高分。倪老师在班上表扬这组同学对公共场所的行为规则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全组欢呼雀跃,一一跟小刚击掌相庆。在以往的小组活动中大家多少有些嫌弃小刚,因为他调皮捣蛋,老是给小组制造麻烦。这一回,大家对小刚刮目相看。没有想到小刚不同寻常的发现,他在讨论中坚持的不同意见,居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小刚兴奋得满脸通红,心里乐开了花,他突然意识到今后可以用不同以往的方式赢得同学的尊重。他的父母听了他的讲述,为他的进步感到欣喜,鼓励他改正缺点,用良好的表现在班上树立威信。
小刚妈妈悄悄地给倪老师打电话,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倪老师放下电话,陷入沉思,她终于明白小刚在学校里调皮捣蛋原来是为了博取大家的关注,一个帮助小刚的改善计划在她脑海中迅速酝酿······
请回答∶
(1)分析教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与方法。
(2)评论教例所显示的教育效果。
(3)结合教例论述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55.请分别阐述孔丘、荀况和韩愈的教师观,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侧重点的变化。
56.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路易斯是一个性格文静的初三学生。他有好几 门课程的成绩不及格。现在,他有时来校,有时不来校。他有几个哥哥姐姐都没有读完中学,父母也没有中学毕业。
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戴莎找路易斯谈话,问他为什么不来上学。他说,自己在四年级时学习便碰到了麻烦,感觉很无助。他觉得自己很"蠢",而且越认为自己笨,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少,因为反正付出了努力也没有作用。由于不努力,成绩落后得更厉害,这使得老师也认为他很笨,对他要求很低其至不作要求。把他安置在"差"生班里。路易斯感觉难受,干脆就不来学校了。而学校除了把这些事情告诉他父母之外,什么也没做。
戴莎老师问他∶如果辍学了你会做什么?路易斯说∶辍学的哥哥姐姐都找到了工作,一个做招待,一个在建筑工地做工。他们既有钱花,在工作中也没有人会因为他们没完成学业而刁难他们。 自己也想去打工,有钱后就可以四处游玩。 看来,以前总认为辍学可能会带来许多麻烦的说法都是谎话,学校无法帮助自己得到想要的东西,只是浪费时间。
在仔细倾听了路易斯的看法后,戴莎老师告诉他∶"我觉得你很聪明,而且实际上你非常了解自己和其他人。但我提醒你,政府法律不允许你现在辍学。"戴莎老师还告诉他,学校有一些专门的计算机程序和辅导老师旨在帮助学生赶上学业。戴莎老师找来了一些曾经接受过这种帮助,现在发展很不错的学生和他交流,并告诉他,可以选修一些职业技能课程,参加职业培训、实习等。这样一来,在完成学业后,比起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就可以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然而,要想获得这些,必须现在回学校。戴莎老师还告诉他∶"我们只关心下星期,你的目标是下周每天都要来上学,接下来的几周以后再说。"路易斯认为这有点困难,自己可能坚持不了一周。戴莎老师说∶"我们一天天来,我们做一个日程表,每来一天学校就在上面做个标记。"
请回答∶
(1)阅读第二自然段,指出路易斯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并根据社会认知学习论的互动观。分析这种水平与他在校经历之间的关系。
(2)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分析"榜样"对其辍学的影响。
(3)阅读第四自然段,分析戴莎老师主要采用哪些策略来帮助路易斯改变自我效能感,实现对学习与行为的自我调节。
Ⅱ.某研究者欲对某县初中学生的课业负 担现状进行调杏研究。 他计划 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自制调查问卷,在县教育局组织的一个规模大约为 80人的"初中科技夏令营"上对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 结论,提出改进建议。
请回答∶
(1)指出该研究在取样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2)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具体设计问卷题目之前,研究者需要从若干维度分解研究课题。试为这份学生问卷设计至少四个维度(指标)。
(3)下面是该研究者在问卷中设计的四个问题,请指出各自存在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你的作业题和考试题难吗?
②你不认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不可行的吗?
③你认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吗?
④专家认为知识从理解到掌握需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实现。你认为应当增加作业量吗?
54.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刚开学几周,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遇见了大一新生小李同学。她看起来有点紧张,我问她这几周过得怎么样。她说。"上了大学之后,我发现很多课程都是采用课堂讨论、口 头报告、小组辩论之类方法。这跟高中时老师讲得多差别很大,感觉很不适应。我其实更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讲,把知识直接教给我们。"我又问她∶"像你这样感觉不适应讨论课的同学是不是很多?"她说很多同学都不适应。
小李同学的话,让我不禁想到自己首次在专业课上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情形。我本以为,采用案例组织课堂讨论,一定会深受学生欢迎,但事 实证明我有点儿一厢情原。这些年来,在我主持的案例讨论课上,尽管有少数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热情似乎不高。一些学生根本不发言,只顾埋头看英语或计算机之类的书,或者低头看手机;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连课堂讨论的材料都不带来。对此,我感到十分困惑。
为了改进教学,弄清学生究竟是怎么想的,我找了几位学生到我办公室座谈。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我们希望您多讲,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本专业学科理论知识,接近学科前沿。您每次课都让我们讨论,可我们不习惯讨论,即使讨论,也只是说出一些很肤浅的观点。而且,讨论来、讨论去,大家的看法貌似都有些道理,我不知道该听谁的,更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来大学读书,是交了学费的,是想从老师那里学习理论知识,不是听一帮同学在那里瞎扯。我觉得讨论课没多大意义,太浪费时间了,还不如您多讲讲。"另外,我还曾听说有个别学生 直接打电话向学校教务部 门投诉,说我的课很"水"。因为我很少直接讲课,总是让学生看材料、讨论、写评论。
面对如此的窘境,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学生一方面抱怨教师满堂灌、不给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而另一方面当教师提供大量案例讨论的机会时,他们却又害怕或逃避呢,? 原因究竟在哪儿? 讨论课究竟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开下去? 让学生自主探究真的行得通吗? 该如何处理讨论课与传统课程的关系?看来,问题没 那么简单......
请回答∶
(1)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角度,分析设置讨论课的必要性。
(2)从现行课堂教学方式的角度,分析导致学生不适应讨论课的可能性成因。(3)从学校课程改革的角度,提出帮助学生适应课堂讨论的建议。
55.维新派相对于洋务派提出了哪些新的教育主张? 产生了哪些影响?

该科目易错题

该题目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