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 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如果我们把古代荀子、商鞅、韩非等人的一些主张归纳起来,可以得出如下一套理论∶
人的本性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所以人们都会追求奖赏,逃避刑罚。因此拥有足够权力的国君只要利用赏罚就可以把臣民治理好了。
既然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那么在选拔官员时,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寻求那些不求私利的廉洁之士,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廉政建设的关键其实只在于任用官员之后有效地防止他们以权谋私。
怎样防止官员以权谋私呢?国君通常依靠设置监察官的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监察官也是人,也是好利恶害的。所以依靠监察官去制止其他官吏以权谋私就是让一部分以权谋私者去制止另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结果只能使他们共谋私利。
既然依靠设置监察官的方法不合理,那么依靠什么呢?可以利用赏罚的方法来促使臣民去监督。谁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就奖赏谁,谁不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就惩罚谁,臣民出于好利恶害的本性就会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这样,以权谋私的罪恶行为就无法藏身,就是最贪婪的人也不敢以权谋私了。
只利用赏罚就能治理好臣民吗?
材料通过系列论证,试图得出"国君只需利用赏罚就能治理好臣民"的结论。然而,其论证过程存在诸多漏洞,分析如下∶
首先,根据"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未必得出人们都会"追求奖赏、逃避刑罚"。"好利恶害"和"追求奖赏、逃避刑罚"未必是一回事,"利""荣"并不等同于奖赏,而"害"也可能是刑罚以外的其他伤害。况且后天教育和外部环境等都会影响人的价值取向,更不必然由此推出"利用赏罚即可治理好臣民"。
其次,材料由人的本性得出"根本不存在廉洁之士"的说法过于绝对。"好利恶害"不等同于"唯利是图而不顾礼义廉耻",即使人是"好利恶害"的,未必不讲道德和法律,因此,未必"没有可能"找到廉洁之士,更不能得出"没有必要"寻找这样的人。因而,材料认为廉政建设的关键"只"在于防止以权谋私就站不住脚了。
再次,监察官"好利恶害",未必没有道德和法律层面的精神追求,况且还要考虑制度和法律的现实约束,因此,监察官未必会以权谋私;即使他们想要以权谋私,但监察官的利益和被监督者利益未必一致,"共谋私利"的结论未免失之偏颇。
最后,利用赏罚未必能够实现"最贪婪的人不敢以权谋私"。该论证显然不当假设了臣民能够了解到官员以权谋私的事实,即使确实可以获知相关信息,如果臣民与官员有共同的利益,反而很可能会选择隐瞒。即使臣民会监督官员,但如果犯罪成本较低,官员仍有可能继续以权谋私;但是如果惩罚力度过大,也有可能造成臣民恐慌,反而不利于治理。
综上所述,材料无法自圆其说地得出"利用赏罚就能治理好臣民"的结论。为了增强其说服力,还需更加严谨的论证。

多做几道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地球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代世界关注的热点,这一问题看似复杂,其实简单,只要我们预菜铁运用科学原理——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去对待,也许就会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关于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不管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都揭示了宇宙间事物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相对性。既然宇宙万物的运动都是相对的,那么我们观察问题时也应该采用相对的方法,如变换视角。
假如我们变换视角去看一些问题,也许会得出和一般常识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我们称之为灾害的那些自然现象,包括海啸、台风、暴雨等,其实也是大自然本身的一般现象而已。从大自然的视角来看,无所谓灾害不灾害,只是当它损害了人类利益,危及了人类生存的时候,从人类的视角来看,我们才称之为灾害。
假如再变换一下视角,从一个更广泛的范围来看,我们人类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既然我们的祖先是类人猿,而类人猿正像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扬子鳄乃至银杏、水杉等一样,是整个自然生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为什么我们自己就不是了呢?
由此可见,人类的问题就是大自然的问题,即使人类在某一时期部分改变了气候,也还是整个大自然系统中的一个自然问题。自然的问题自然会解决,人类不必过多干预。
57.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在《十力语要》(卷一)中说:“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风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无一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此等逐臭之习,有两大病。一、各人无牢固与永久不改之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则其余千途万途,一切废弃,无人过问。此两大病,都是中国学人死症。”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 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该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软实力是评判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要素之一,所以如何增强软实力就成了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其实,这一问题不难解决。既然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该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要增强软实力,只需搞好本国的文化建设并向世人展示就可以了。
文化有两个特性,一个是普同性,一个是特异性。所谓普同性,是指不同背景的文化具有相似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肯定善行,否定恶行;所谓特异性,是指不同背景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如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价值,东方文化固守集体意识。正因为文化具有普同性,所以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所接受;正因为文化具有特异性,所以一国文化就一定会被他国所关注。无论是接受还是关注,都体现了该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也即表明了该国软实力的增强。
文艺作品当然也具有文化的本质属性。一篇小说、一出歌剧、一部电影等,虽然一般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艺术要素取胜,但在这些作品中,也往往肯定了一种生活方式,宣扬了一种价值观念。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管是普同的还是特异的,都会被他国所接受或关注,都能产生文化影响力。由此可见,只要创作更多的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那么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就是毫无疑义的,而国家的软实力也必将同步增强。
57.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上世纪中叶,美国的波音和麦道两家公司几乎垄断了世界民用飞机的市场,欧洲的制造商深感忧虑。虽然欧洲各国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但还是采取了合作的途径,法国、德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决定共同研制大型宽体飞机,于是"空中客车"便应运而生,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态势,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于1977年一致决定组成新的波音公司,以此抗衡来自欧洲的挑战。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 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等。)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权力的制衡与监督。只要有了制衡与监督,企业的成功就有了保证。
所谓的制衡,指对企业的管理权进行分解,然后使被分解的权力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它可以使任何人不能滥用权力;至于监督,指对企业管理进行严密观察,使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处于可控范围。既然任何人都不能滥用权力,而且所有环节都在可控范围之内,那么企业的经营就不可能产生失误。
同时,以制衡与监督为原则所设计的企业管理制度还有一个固有特点,即能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因为环环相扣的监督机制能确保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无法敷衍塞责。万一有人敷衍塞责,也会受到这一机制的制约而得到纠正。
再者,由于制衡原则的核心是权力平衡,而企业管理的权力又是企业运营的动力与起点,因此权力的平衡就可以使整个企业运营保持平衡。
另外,从本质上来说,权力平衡就是权力平等,因此,这一制度本身蕴含着平等观念,平等观念一旦成为企业的管理理念,必将促成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由此可见,如果权力的制衡与监督这一管理原则付诸实践,就可以使企业运营避免失误,确保其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日常运营的平衡以及内部的和谐与稳定,这样的企业一定能够成功。

该科目易错题

该题目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