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案例1新建铁矿项目【素材】拟新建1座大型铁矿,采选规模3 5×l06 t/a,服务年限25年。主要建设内容为:采矿系统、选矿厂、精矿输送管线、尾矿输送管线等主体工程,配套建设废石场、尾矿库和充填站。采矿系统包括主立井、副立井、风井和采矿工业场地等设施,主立井参数为:井简直径5.2m,井口标高31m,井底标高-520m。矿山开采范围5 krr12,开采深度-210~-440m,采用地下开采方式,立井开拓运输方案。采矿方法为空场嗣后充填。矿石经井下破碎,通过主立井提升至地面矿仓,再由胶带运输机运送至选矿厂:废石经副立井提升至地面,由电机车运输至废石场。选矿厂位于主立井口西侧1 km处,选矿_亡艺流程为“中碎+细碎+球磨+磁选”:选出的铁精矿浆通过精矿输送管线输送至15 km外的钢铁厂;尾矿浆通过尾矿输送管线输送,85%送充填站.15%送尾矿库。精矿输送管线和尾矿输送管线均沿地表敷设,途经农田区,跨越A河(水环境功能为Ⅲ类)。跨河管道的两侧各设自动控制阀,当发生管道泄漏时可自动关闭管道输送系统。经浸出毒性鉴别和放射性检验,废石和尾矿属于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符合《建筑材料用工业废渣放射性物质限制标准》( GB 6763-86)。废石场位于副立井附近,总库容2×106 m3,为简易堆放场,设有拦挡坝。施工期剥离表土单独堆存于废石场。尾矿库位于选矿厂东南方向5.3 km处,占地面积80 hm2,堆高10m,总库容7.5×106 m3,设有拦挡坝、溢流井、回水池。尾矿库溢流水送回选矿厂重复使用。尾矿库阁边200—1 000m范围内有4个村庄,其中B村位于南侧200m,C村位于北侧300m,D村位于北侧500m,E村位于东侧1 000m。拟环保搬迁B村和C村。矿区位于江淮平原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950 mm。矿区地面标高22~40 m,七地利用类型以农田为主。矿区内分布有11个30~50户规模的村庄。矿区第四系潜水层埋深1~10 m;中F更新统深层水含水层顶板埋深70m左右,矿区内各村庄分布有分散式居民饮用水取水井,井深15 m左右,无集中式饮用水取水井。【问题】1.一判断表土、废石处置措施和废石场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并说明理由。2.说明矿井施工影响地下水的主要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3.拟定的尾矿库周边村庄搬迁方案是否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说明理由。4.提出精矿输送管线泄漏事故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5.给出本项目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设置方案。

【参考答案】

1.判断表土、废石处置措施和废石场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并说明理由。

答:(1)表土、废石处置措施不合理,因为表土、废石均可综合利用;

(2)废石场建设方案不合理,因为在副立井附近建设废石场可能会导致副立井坍塌,影响副立井使用。

2.说明矿井施工影响地下水的主要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答:(1)影响环节:掘进、凿壁。

(2)对策措施:掘进、凿壁过程及时对井壁进行止水防堵处理。

3.拟定的尾矿库周边村庄搬迁方案是否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说明理由。

答:(1)不能确定。

(2)理由: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的安全防护距离来确定是否需要搬迁。

解答二:

(1)不满足环保要求。

(2)理由:考虑到尾矿库库容较大,易发生溃坝风险事故,影响半径可能达到1500m以上,D村、E村也要环保搬迁。

4.提出精矿输送管线泄漏事故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答:(1)优化敷设设计方案。

(2)优化线路设计方案。

(3)选用优质管材,管线敷设地段上方设置警示标志,设专人巡视,防止人为破坏。

(4)制订应急预案。

5.给出本项目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设置方案。

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该项目选矿厂应进行地下水三级评价,至少布设3口水质监测井;废石场应进行二级评价,至少布设5口水质监测井;尾矿库应进行一级评价,至少布设7口水质监测井。监测井主要监测潜水层水质,具体布设如下:在选矿厂地下水环境上游布设1口水质监测井,下游布设2口水质监测井;在废石场地下水环境上游布设1口水质监测井,废石场两侧各布设1口水质监测井,下游布设2口水质监测井:由于选矿厂与废石场位置相距较近,可适当共用水质监测井。在尾矿库地下水环境上游布设1口水质监测井,尾矿库两侧靠村庄位置备布设1口水质监测井,尾矿库下游及下游村庄布共设4口水质监测井。

【考点分析】

本案例是根据2014年案例分析考试试题改编而成,需要考生认真体会,综合把握。

1.判断表土、废石处置措施和废石场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并说明理由。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二、项目分析(5)分析废物处理处置合理性”。

本题铁矿山采用地下开采,产生的表土及废石应尽量考虑回填。废石场选址须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01)要求。本题废石场位置应该在圈定的矿石开采移动境界线之外,远离采矿设施(副立井)等。

举一反三:

Ⅰ类场选址要求:

(1)所选场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2)应选在工业区和居民集中区主导风向下风侧,厂界距居民集中区距离由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

(3)应选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地基上,以避免地基下沉的影响,特别是不均匀或局部下沉的影响。

(4)应避开断层、断层破碎带、溶洞区,以及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响区。

(5)禁止选在江河、湖泊,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洪泛区。

(6)禁止选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Ⅰ类场选址的其他要求:应优先选用废弃的采矿坑、塌陷区。

2.说明矿井施工影响地下水的主要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二、项目分析(1)分析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环境影响的因素和途径,识别产污环节、污染因子和污染物特性,核算物耗、水耗、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源强;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1)分析污染控制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本题考查的是矿井施工期间对地下水影响的主要环节。主要是掘进、凿壁过程中穿越含水层,应及时采取封堵措施。

3.拟定的尾矿库周边村庄搬迁方案是否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说明理由。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二、项目分析(5)分析废物处理处置合理性”。依据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等3项国家污染物控制标准修改单的公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场所的位置及与周围人群的距离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经具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作为规划控制的依据。因此,不能确定搬迁村庄的距离是否满足环境保护要求。

4.提出精矿输送管线泄漏事故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五、环境风险评价(2)提出减缓和消除事故环境影响的措施”。

主要从路线布置、管线选材、风险管理、应急预案的角度考虑。本题与“二、化工石化及医药类案例2化学原料药改扩建项目”第5题类似。

5.给出本项目地下水环境监测并的设置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制定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方案”。

本题与“五、社会服务类案例5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第7题类似。

多做几道

案例2   涉自然保护区高速公路竣工验收项目【素材】某高速公路工程于2009年取得环评批复,2010年3月开工建设,2012年9月建成通车试营运。路线全长160 km,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100 km/h,路基宽度26m,设互通立交6处,特大桥1座,大中小桥若干:服务区4处,收费站6处,养护工区2处。试营运期日平均交通量约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测交通量的68%。建设单位委托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环评文件载明:路线在Q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某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实验区内路段长限制在5 km之内:实验区内全路段应采取隔声和阻光措施;沿线有声环境敏感点13处(居民点12处和S学校),S学校建筑物为平房,与路肩水平距离30m,应在路肩设置长度不少于180 m的声屏障;养护工区、收费站、服务区污水均应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1996)二级标准。初步调查表明:工程路线略有调整,实际穿越Q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路段长度为4.5 km,全路段建有声屏障(非透明)或密植林带等隔声阻光措施;沿线声环境敏感点有11处,相比环评阶段减少2处居民点:S学校建筑物与路肩水平距离40 m,高差未变,周边地形开阔,路肩处建有长度为180 m的直立型声屏障:服务区等附属设施均建有污水处理系统,排水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 -级标准设计。【问题】1.对于Q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对于居民点,声环境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为确定声屏障对s学校的降噪量,应如何布设监测点位?4.按初步调查结果,污水处理系统能否透过环保验收?说明理由。

案例3  某井工煤矿竣工验收调查【题材】某井工煤矿于2011年10月经批准投入试生产,试生产期间主体工程运行稳定,环保设施运行正常,拟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08年8月获得批复,批复的矿井建设规模为3.00 Mt/a。配套建设同等规模选煤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储装运工程和公用工程。场地平面布置由矿井工业场地、排矸场、进矿道路、排矸场道路等四部分组成。工业场地(含道路)占地40.0m2,矿井井田面积1 800 hm2,矿井开采采区接替顺序为“一采区一二采区一三采区”,首采区(一采区)为已采取,服务年限10年。环评批复的主要环保措施包括:3台20 t/h锅炉配套烟气除尘脱硫系统,除尘效率95%,脱硫效率60%;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600 m3/d,采用二级生活处理工艺;矿井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1.0亿m3,配套建设拦挡坝、截排水设施;对于受开采沉陷影响的地面保护对象留设保护煤柱。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单位初步调查获知:工程建设未发生重大变动,并按环评报告书与批复要求对受开采沉陷影响的地面保护对象留设了保护煤柱。试生产期间矿井与选煤厂产能达到2.20 Mt/a。生活污水和矿井水处理量分别为480 m3/d、8 000 m3/d。3台20 t/h锅炉烟气除尘脱硫设施建成投入运行,排矸场拦挡坝、截排水工程已建成。调查发现,2010年8月批准建设的西气东输管线穿越井田三采区。环评批复后,与本项目有关的新颁布或修订并已实施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6-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2348-2008)。【问题】1.指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中,还需补充哪些工程调查内容?2.确定本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生态调查范围。3.在本项目声环境验收调查中,应如何执行验收标准?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调查还需补充哪些工作?5.判断试生产运行工况是否满足验收工况要求,并说明理由。

一、工程概况及评价因子1.根据火电项目污染类型,列表形式给出环境敏感目标基本情况、给出分布图。2. 《火电厂大气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注意汞排放限值要求。3.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已批复的当地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未划定的,请当地环保部门确认。根据项目所处区域特点,合理确定。如在项目南侧紧邻巷道,执行GB12348-2008的4类标准。火电厂的地块:厂址、灰场。厂址:污染型灰场:重点分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生态的影响、扬尘的影响。二、工程分析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四、环境影响预测五、污染防治措施六、清洁生产七、总量控制八、公众参与九、结论十、火电项目需注意的问题

房地产开发及大型综合商场的建设项目(社会区域类)特点:类型较多,形式、规模、内容多种多样,其环境影响复杂多样,且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多位于城市市区内或划定的开发区内,一般生态影响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除非涉及特殊或重要的生态保护目标),但其施工复杂的环境影响却不容忽视。本项目既有地上工程,也有地下工程。而且既有广场、停车场,还有上次、餐饮、娱乐等,是个比较复杂的,有一定代表的社会区域类建设项目。对相关单独项目的环评也有指导意义。一、总论或总则二、本项目的工程特点及工程分析三、环境现状四、环境影响评价五、环境保护措施六、公众参与七、结论

案例3新建堤坝式水电工程【素材】某拟建水电站是A江水电规划梯级开发方案中的第三级电站(堤坝式),以发电为主,兼顾城市供水和防洪,总装机容量3 000 MW。堤坝多年平均流量1 850m3/S,水库设计坝高159 m,设计正常蓄水位1134m,调节库容5.55X108 m3,具有周调节能力,在电力系统需要时可承担日调峰任务,泄洪水消能方式为挑流消能。项目施工区设有砂石加工系统、混凝土拌和及制冷系统、机械修配、汽车修理及保养厂,以及业主营地和承包商营地。施工高峰期人数9 000人,施工总工期92个月,项目建设征地总面积59 km2,搬迁安置人口3 000人,设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大坝上游属高中山峡谷地貌,库区河段水环境功能为Ⅲ类,现状水质达标。水库在正常蓄水位时,回水长度9 km,水库淹没区分布有A江特有鱼类的产卵场,其产卵期为3~4月。经预测,水库蓄水后水温呈季节性弱分层,3月和4月出库水温较坝址天然水温分别低1.8℃和0. 4℃。B市位于电站下游约27 km处,依江而建。现有2个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和7个工业企业的取水口均位于A江,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处理后排入A江。电站建成后,B市现有的2个自来水厂取水口上移至库区。【问题】1.指出本项目主要的环境保护目标。2.给出本项目运行期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3.本项目是否需要配套工程措施以保障水库下游最小生态需水量?说明理由。4.指出施工期应采取的水质保护措施。

该科目易错题

该题目相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