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案例1 污水处理厂增建污泥处置中心项目【素材】某城市现有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3.0×l04 m3/d,采用“A20+高效沉淀+深床滤池”处理工艺,处理后尾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后排入景观河道。厂区内主要构筑物有进水泵房、格栅间、曝气沉砂池、生物池、二沉池、高效沉淀池、深床滤池、污泥浓缩脱水机房和甲醇加药间(内设6个甲醇储罐,单罐最大储量16 t)。其中,进水泵房和污泥浓缩脱水机房分别采用全封闭设计并配套生物滤池除臭设施,废气净化后分别由15 m高排气筒排放。拟在厂区预留用地内增建l座污泥处置中心,设计规模为160 t/d绝干污泥量,采用“中温厌氧消化+板框脱水+热干化”处理工艺。经处理后污泥含水率为40%,外运作为园林绿化用土。污泥消化产生的沼气经二级脱硫处理后供给沼气锅炉。沼气锅炉生产的热水(80℃)和热蒸汽(170℃)作为污泥消化、干化的热源。污泥脱水产生的滤液经除磷脱氮预处理后回流污水处理厂。新建污泥处置中心的主要构筑物有污泥调理间、污泥消化间、污泥干化间和污泥滤液预处理站。其中,污泥调理间、污泥干化间和污泥滤液预处理站均采取全密闭负压排风设计,分别配套生物滤池西南设施(适宜温度22~30℃),废气除臭后分别经3根15 m高排气筒排放。污泥干化间产生的废气温度为60~65℃,H2S、NH3浓度是其他产臭构筑物的8~10倍,沼气罐区与甲醇加药间相距280 m,设有16个800 m3沼气罐(单个沼气罐储气量为970 kg)。本项目所在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西南风,现状厂界东侧650 m有A村庄,东南侧1 200m有1处新建居民小区。本项目环评第一次公示期间,A村庄有居民反映该污水处理厂夏季常有明显恶臭散发,导致居民无法开窗通风,并有投诉。经预测分析,环评机构给出的恶臭影响评价结论为:污泥处置中心3根排气筒对A村庄的恶臭污染物贡献值叠加后满足环境标准限值要求,本项目对A村庄的恶臭影响可以接受。[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中沼气临界量50t,甲醇临界量500t]【问题】1污泥干化间废气除臭方案是否合理?说明理由。2本项目是否存在重大危险源?说明理由。3.给出本项目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因子。4.指出环评机构的恶臭影响评价结论存在的问题。

【参考答案】

1.污泥干化间废气除臭方案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答:不合理。理由:污泥干化间废气温度为60—65℃,而生物滤池除臭设施的适宜温度为22—30℃,废气温度过高会影响生物滤池的稳定性和处理效果。

2.本项目是否存在重大危险源?说明理由。

答:不存在重大危险源。

本项目涉及的危险品包括:甲醇和沼气。甲醇加药间最大甲醇储存量为:6x16 t=96 t,小于临界量500 t:沼气罐区沼气最大储量:16x0.97 t=15.52 t,小于临界量50t。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边缘距离小于500 m的几个设施视为一个单元。沼气罐区与甲醇加药间相距280 m,小于500 m,可视为一个单元,该单元含多种危险化学品:q1/Q1+q2/Q2=96 t/500 t+15.52 t/50t=0.50<1

因此,本项目不存在重大危险源。

3.给出本项目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因子。

答:常规指标:SO2、NO2(或NOx)、PM10、PM2特征监测因子:H2S,NH3、臭气浓度、甲醇。

4.指出环评机构的恶臭影响评价结论存在的问题。

答:(1)预测评价只叠加了3根污染源的贡献值,未叠加A村庄的背景浓度,直接得出满足环境标准限值要求的错误结论。

(2)项目环评第一次公示期间,A村庄有居民反映该污水处理厂夏季常有明显恶臭散发,导致居民无法开窗通风,并有投诉。进一步佐证了A村庄恶臭污染物背景浓度较高,叠加新增3根排气筒贡献值后,居民会进一步受到污水处理厂的恶臭影响。

【考点分析】

本题为2015年环评案例分析考试真题。

1.污泥干化间废气除臭方案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1)分析污染

控制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本题考点为:

恶臭处理方式:密闭负压收集、集中处理,生物除臭、洗涤、吸收等方式。

恶臭的处理方法:物理法(掩蔽法、稀释法、冷凝法和吸附法),化学法(燃烧法、氧化法和化学吸收法),生物法(经济合理、适宜温度下进行)。

本题较为灵活,考生需认真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找到要点。

举一反三:

污水处理厂需要考虑除臭的设施及集气方式:

(1)无须经常人工维护的设施,如沉砂池、初沉池和污泥浓缩池等,应采用固定式的封闭措施控制臭气;

(2)需经常维护和保养的设施,如格栅间、泵房水井和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脱水机房等,应采用局部活动式或简易式的臭气隔离措施控制臭气。

2.本项目是否存在重大危险源?说明理由。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五、环境风险评价(1)识别重大危险源并描述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

本题为近几年环评案例分析考试的常考题型,难点在于对环境风险单元的概念的理解,属于较新考点。涉及的考点为:

(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环境风险单元的概念: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 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经计算若满足下式:

q1/Q1+q2/Q2+"'+qn/Qn≥1

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另外,要了解危险化学品的几种主要类型:爆炸品、易燃气体、毒性气体、易燃液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危险化学品的临界量不需记忆,题干会提供相关信息。

3.给出本项目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因子。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二、项目分析(1)分析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环境影响的因素和途径,识别产污环节、污染因子和污染物特性,核算物耗、水耗、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源强”。

本题考查项目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因子,为常考题型,主要包括常规监测因子和项目特征污染因子。

(1)常规监测因子: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均为常规监测因子( SO2、NO2、CO、O3、PM10、PM2.5等);

(2)项目特征污染因子: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 36-19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列表中有的:没有相应质量标准但是属于毒性较大的。

本项目由沼气锅炉供热,将排放SO2、NO2 (NOx)、PM10、PM2.5等,故入选环境现状监测因子;同时,根据题干,本项目排放H2S、NH3、臭气(《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项控制指标);项目含甲醇加药间,甲醇属于易挥发气体,有毒。

沼气车间虽溢出甲烷,但没有剧毒性,未列于国家、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及TJ 36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列表中,故不选取。

4.指出环评机构的恶臭影响评价结论存在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七.环境可行性分析(3)判断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正确性”。

2013年出过类似的污水处理厂环评结论正确性分析的题目。应根据题干信息逐条分析结论的正确性。

本题考点为:

(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应采用贡献值叠加背景值后,再进行判断,评价结

论仪采用贡献值分析影响不正确。

(2)对于类似的改扩建项目,环评结论应该与项目影响实际效果相结合。

(3)比较隐晦的知识点:本项目存在无组织排放源的影响。

污水处理厂原有的主要构筑物有进水泵房、格栅间、曝气沉砂池、生物池、二沉池、高效沉淀池、深床滤池、污泥浓缩脱水机房和甲醇加药间。其中,进水泵房和污泥浓缩脱水机房分别采用全封闭设计并配套生物滤池除臭设施,其他的构筑物恶臭污染物无组织排放影响。


多做几道

案例2   涉自然保护区高速公路竣工验收项目【素材】某高速公路工程于2009年取得环评批复,2010年3月开工建设,2012年9月建成通车试营运。路线全长160 km,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100 km/h,路基宽度26m,设互通立交6处,特大桥1座,大中小桥若干:服务区4处,收费站6处,养护工区2处。试营运期日平均交通量约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测交通量的68%。建设单位委托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环评文件载明:路线在Q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某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实验区内路段长限制在5 km之内:实验区内全路段应采取隔声和阻光措施;沿线有声环境敏感点13处(居民点12处和S学校),S学校建筑物为平房,与路肩水平距离30m,应在路肩设置长度不少于180 m的声屏障;养护工区、收费站、服务区污水均应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1996)二级标准。初步调查表明:工程路线略有调整,实际穿越Q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路段长度为4.5 km,全路段建有声屏障(非透明)或密植林带等隔声阻光措施;沿线声环境敏感点有11处,相比环评阶段减少2处居民点:S学校建筑物与路肩水平距离40 m,高差未变,周边地形开阔,路肩处建有长度为180 m的直立型声屏障:服务区等附属设施均建有污水处理系统,排水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 -级标准设计。【问题】1.对于Q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对于居民点,声环境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为确定声屏障对s学校的降噪量,应如何布设监测点位?4.按初步调查结果,污水处理系统能否透过环保验收?说明理由。

案例3  某井工煤矿竣工验收调查【题材】某井工煤矿于2011年10月经批准投入试生产,试生产期间主体工程运行稳定,环保设施运行正常,拟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08年8月获得批复,批复的矿井建设规模为3.00 Mt/a。配套建设同等规模选煤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储装运工程和公用工程。场地平面布置由矿井工业场地、排矸场、进矿道路、排矸场道路等四部分组成。工业场地(含道路)占地40.0m2,矿井井田面积1 800 hm2,矿井开采采区接替顺序为“一采区一二采区一三采区”,首采区(一采区)为已采取,服务年限10年。环评批复的主要环保措施包括:3台20 t/h锅炉配套烟气除尘脱硫系统,除尘效率95%,脱硫效率60%;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600 m3/d,采用二级生活处理工艺;矿井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1.0亿m3,配套建设拦挡坝、截排水设施;对于受开采沉陷影响的地面保护对象留设保护煤柱。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单位初步调查获知:工程建设未发生重大变动,并按环评报告书与批复要求对受开采沉陷影响的地面保护对象留设了保护煤柱。试生产期间矿井与选煤厂产能达到2.20 Mt/a。生活污水和矿井水处理量分别为480 m3/d、8 000 m3/d。3台20 t/h锅炉烟气除尘脱硫设施建成投入运行,排矸场拦挡坝、截排水工程已建成。调查发现,2010年8月批准建设的西气东输管线穿越井田三采区。环评批复后,与本项目有关的新颁布或修订并已实施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6-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2348-2008)。【问题】1.指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中,还需补充哪些工程调查内容?2.确定本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生态调查范围。3.在本项目声环境验收调查中,应如何执行验收标准?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调查还需补充哪些工作?5.判断试生产运行工况是否满足验收工况要求,并说明理由。

一、工程概况及评价因子1.根据火电项目污染类型,列表形式给出环境敏感目标基本情况、给出分布图。2. 《火电厂大气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注意汞排放限值要求。3.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已批复的当地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未划定的,请当地环保部门确认。根据项目所处区域特点,合理确定。如在项目南侧紧邻巷道,执行GB12348-2008的4类标准。火电厂的地块:厂址、灰场。厂址:污染型灰场:重点分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生态的影响、扬尘的影响。二、工程分析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四、环境影响预测五、污染防治措施六、清洁生产七、总量控制八、公众参与九、结论十、火电项目需注意的问题

房地产开发及大型综合商场的建设项目(社会区域类)特点:类型较多,形式、规模、内容多种多样,其环境影响复杂多样,且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多位于城市市区内或划定的开发区内,一般生态影响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除非涉及特殊或重要的生态保护目标),但其施工复杂的环境影响却不容忽视。本项目既有地上工程,也有地下工程。而且既有广场、停车场,还有上次、餐饮、娱乐等,是个比较复杂的,有一定代表的社会区域类建设项目。对相关单独项目的环评也有指导意义。一、总论或总则二、本项目的工程特点及工程分析三、环境现状四、环境影响评价五、环境保护措施六、公众参与七、结论

案例3新建堤坝式水电工程【素材】某拟建水电站是A江水电规划梯级开发方案中的第三级电站(堤坝式),以发电为主,兼顾城市供水和防洪,总装机容量3 000 MW。堤坝多年平均流量1 850m3/S,水库设计坝高159 m,设计正常蓄水位1134m,调节库容5.55X108 m3,具有周调节能力,在电力系统需要时可承担日调峰任务,泄洪水消能方式为挑流消能。项目施工区设有砂石加工系统、混凝土拌和及制冷系统、机械修配、汽车修理及保养厂,以及业主营地和承包商营地。施工高峰期人数9 000人,施工总工期92个月,项目建设征地总面积59 km2,搬迁安置人口3 000人,设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大坝上游属高中山峡谷地貌,库区河段水环境功能为Ⅲ类,现状水质达标。水库在正常蓄水位时,回水长度9 km,水库淹没区分布有A江特有鱼类的产卵场,其产卵期为3~4月。经预测,水库蓄水后水温呈季节性弱分层,3月和4月出库水温较坝址天然水温分别低1.8℃和0. 4℃。B市位于电站下游约27 km处,依江而建。现有2个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和7个工业企业的取水口均位于A江,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处理后排入A江。电站建成后,B市现有的2个自来水厂取水口上移至库区。【问题】1.指出本项目主要的环境保护目标。2.给出本项目运行期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3.本项目是否需要配套工程措施以保障水库下游最小生态需水量?说明理由。4.指出施工期应采取的水质保护措施。

该科目易错题

该题目相似题